
11月6日至7日,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特邀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原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院長、中國巖畫學會名譽會長、內蒙古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連輯先生做客“鴻德大講堂”,以《如何提高藝術修養》《中國書法的當代話題》為題,做了兩場學術講座。學院領導周玉樹、盧鳳龍、劉興旺、王新剛、張雪玉、周偉、各系系主任、相關各職能部門負責人、各系師生代表3000余人聆聽了講座。
第一講《如何提高藝術修養》

11月6日下午,連輯先生在學院文體館做主題為《如何提高藝術修養》的講座。

講座開始,連輯先生表示,當前社會已邁入軟實力建設、人格重塑、精神消費和品質消費的新階段,提高全社會藝術修養成為時代賦予的重要任務。接著,他圍繞藝術的起源與發展、門類分類、審美原則及藝術修養提升路徑等核心內容展開深入闡述。

針對“如何提高藝術修養” 這一核心問題,連輯先生提出需著力提升三大核心能力。一是要提升宏觀藝術思維能力,要將藝術觀納入世界觀,實現藝術情懷與國家情懷的融合,加強藝術哲學(美學)思維訓練,將美的法則作為工作準繩。二是要提升職業藝術審美能力,連輯先生以法國奧斯曼風格的巴黎城市改造為實例,通過詳盡分析、比對與鑒賞,為觀眾提供了具體參考。三是要提升個人藝術審美能力,通過持續學習與實踐,培育發現美的眼睛,接受藝術的滋養。整場講座融理論解析于實例分享之中,為現場聽眾系統梳理了藝術修養的核心要義,并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提升路徑。
第二講《中國書法的當代話題》

11月7日下午,連輯先生在學院和其光樓報告廳做主題為《中國書法的當代話題》講座。

伴隨著學院師生熱烈的掌聲,連輯先生正式開講。講座中,連輯先生首先梳理了當下“書法熱”的社會語境,指出這一現象背后是文化自信的覺醒,但也需警惕浮躁化、表面化的認知誤區。他強調,書法絕非單純的筆墨技藝展示,而是以漢字為載體,融合了文史哲修養、情感表達與審美追求的綜合藝術形式,其核心生命力在于文化內核與筆墨精神的統一。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深入分析了中國書法的當代話語權建構、國際文化交流傳播、市場發展走向等關鍵問題。他提出,在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交織的當下,書法作為中華文化的獨特標識,既要站穩自身文化立場,又要主動對接國際語境,通過多元傳播路徑擴大文化影響力。

結合多年的書法創作與研究積淀,連輯先生分享了對書法藝術的獨到體悟。他著重強調,書法創作技法的錘煉離不開長期臨摹與實踐,但更需以文史哲修養為“字外功夫”根基。他表示,書法創作是創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與個性的生動彰顯,唯有深入研究傳統經典,從古人筆墨中汲取養分,同時將個人閱歷、思想感悟融入筆端,才能實現藝術升華,避免陷入重技巧輕內涵、重形式輕文化的創作誤區。整場講座系統梳理了中國書法的審美傳統,闡釋了當代意義,深刻揭示書法藝術在文化傳承與美育建設中的核心價值與實踐路徑。

伴隨著現場師生的熱烈掌聲,為期兩天的系列講座圓滿落幕,兩場分享既各有側重又一脈相承。從藝術修養的宏觀提升路徑,到書法藝術的具體傳承創新,連輯先生以深厚的學術功底、鮮活的案例解析和通透的思想感悟,為鴻德師生們帶來了一場跨越藝術理論與實踐的文化盛宴。
參觀校園
在校期間,連輯先生在周玉樹等學院領導的陪同下,參觀了主校區、北校區、塔利校區。



師生分享感受
講座結束后,師生們反響熱烈,紛紛分享收獲與感悟。
學院人文系教師李軍表示:“連輯先生的兩場講座,讓我對‘文學與美育’的融合有了更通透的認知。漢語言文學的課堂不僅僅要聚焦于文本解讀、文學理論講授,更要注重引導學生從藝術審美視角體悟文學的深層魅力。比如講解古代詩文時,可聯動書法藝術的筆墨韻律,讓學生在欣賞《蘭亭集序》的章法布局時,更易共情王羲之的文人情懷;分析明清小說時,可結合傳統繪畫的留白美學,解讀文本中的意境營造。今后,我會在課程中設計‘文學+書法’跨維度實踐,引導學生在筆墨與文字的碰撞中,打通文學與藝術的壁壘,既夯實專業功底,又涵養文化自信,真正實現文學教學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初心。”
藝術設計系教師裴瑤表示:“兩場講座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重要啟發,尤其是書法講座中‘字外功夫’的理念,為我們在課堂上更好地平衡技法傳授與文化浸潤提供了明確指引。連輯先生強調的‘文史哲修養是藝術創作的根基’,讓我們深刻認識到,藝術創作需要‘技’與‘道’的統一,今后我們會在課程中融入更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幫助學生筑牢傳統根基、激發創作活力,培養兼具技法實力與文化視野的復合型設計人才。”
學院公共教學部教師馬明亮表示:“連輯先生的系列講座為鴻德‘六藝’教學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實踐指引。他對美育內涵的深刻闡釋,引發了我內心的強烈共鳴。‘六藝’自古就是兼具綜合性與系統性的經典育人體系,核心要義在于培育人的全面素養。我院鴻德‘六藝’教學正秉承這一理念,已逐步構建起跨門類實踐項目體系,其核心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在掌握技能之余,打破文史哲與藝術的學科壁壘,深刻體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最終實現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標。聽完連輯先生的系列講座,我對深耕鴻德‘六藝’教學、落實美育使命更添信心與底氣。”
教育系2025級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王紅鈺說:“作為一名勵志未來要站上小學講臺的小學教育專業學生,連輯先生的兩場講座讓我對小學課程中的美育有了全新的思考。小學階段的傳統文化教學要有趣味性。以后我想設計‘漢字魔法’‘書法小劇場’這類活動,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悟,既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又在潛移默化中涵養審美情趣和文化自信。這場講座讓我更加堅定:未來的小學課堂,要做傳統文化的‘播火者’,用美育與文化的力量滋養孩子們的成長。”
工程管理系2023級土木工程專業陳洋說:“我之前一直覺得藝術和自己的專業沒什么關系,但這兩場講座徹底改變了我的想法。連輯先生在藝術修養講座中提到的‘職業藝術審美能力’,用巴黎奧斯曼城市改造的案例說明審美對城市建設的重要性,讓我深受啟發,我們未來設計橋梁、建筑,不僅要考慮結構安全,更要兼顧美觀與人文內涵,這才是新時代工程師該有的素養。書法講座里剛柔并濟的美學法則,也讓我對工程設計中的比例協調、空間布局有了新的思考。接下來我打算主動了解傳統建筑中審美邏輯,試著把這些理念融入課程設計,讓專業實踐多一份藝術質感。”
編輯:梁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