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在這柳枝吐翠,乍暖還寒的時節,我們迎來了新的學期。2021年3月1日晚上8點,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工程管理系組織老師,學生觀看以“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新人”為主題的開學第一課,觀看分為主會場和分會場,主會場的領導有學管姚志強老師和學生會團總支副書記楊宇桐,學生會執行主席王春浩、副主席劉飛、蔡倩楠、李媛旭以及各部部長; 以各班為分會場。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維持良好秩序,鞏固國家善治。有情有義,方能行穩致遠,一個國家和民族也是如此。大家有情有義,同鑄共同體意識,才能開展有效的互動與合作,形成充滿活力的制度體系與治理格局。共同體意識的存在與鑄牢,是善治形成并鞏固的重要條件,特別是其蘊含的權威理念、規范意義,是成員形成正當性、有序性觀念和行為的重要依托和體現。與此同時,共同體意識還蘊含著一種對未來的積極期待,從而對秩序的未來延續與創新提供良好的保障。這些都將有助于促進成員主體的多元合作與共治,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福祉。



通過觀看“開學第一課”,我們了解到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是一個過程,又是一種狀態;既與整體的規范尊嚴相關,又與個體的德性修養相連;既關乎整體的命運走向,也涉及個體的生命價值。有耕耘才有收獲,有付出才有結果。唯有參與鑄牢過程、鞏固鑄牢效果,才能產生真正的價值和意義,促成小我和大我的自覺自立、自愛自尊、自主自律和自強自信,最終實現個人夢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