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新聞
9月29日下午,秋日暖陽傾瀉在鴻德明鏡湖上泛起波光粼粼,一陣清越悠揚的古箏聲在湖畔響起,隨后,32位身著素雅服裝、身披鴻德師生剪紙云肩作品的女生,手捧朱紅福字剪紙,分別從明鏡湖兩側的垂柳蔭下緩緩走出,她們的步履與古箏旋律絲絲相契,伴著靈動的韻律,教育系“剪紙匠心蘊風華 非遺古韻迎國慶”主題活動正式拉開了帷幕。學院副院長劉興旺出席活動。
湖畔圍觀師生響起陣陣掌聲。隨后,“剪紙匠心蘊風華 非遺古韻迎國慶”主題活動特邀嘉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國中外藝術教育聯合會會長呂敏發言。她講到,剪紙是小技藝,卻藏著中華兒女的大情懷。今天我們在國慶前夕以剪紙為載體開展活動,既是讓大家感受非遺的魅力,更是希望年輕一代能從傳統技藝中汲取文化自信,把“匠心”融入學習與生活,讓非遺在校園里“活”起來、傳下去。
緊接著,教育系主任李鳳清講到,文化傳承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希望通過這樣生動的“非遺教育實踐課”讓同學們在親身體驗中了解非遺、熱愛非遺,未來走上講臺后,能把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帶到更多孩子身邊,讓文化的種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發芽。同時,也想借剪紙這一“指尖藝術”,向祖國傳遞我們的祝福,愿祖國山河錦繡、國泰民安、繁榮昌盛。
發言結束后,師生們圍在明鏡湖木質平臺上的長桌旁,在呂敏老師的帶領下,教育系師生共同開始剪紙創作,并將最終作品粘貼在剪有“剪紙匠心蘊風華 非遺古韻迎國慶”的長卷軸上。紅色的剪紙在秋日陽光與湖水的映襯下格外鮮艷,成為校園里一道兼具文化韻味與節日氣息的獨特風景。而這一件件點綴活動開場的剪紙云肩,背后藏著提前一天的匠心籌備。
9月28日下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國中外藝術教育聯合會會長呂敏帶領鴻德師生開展剪紙云肩制作活動。現場,呂敏結合傳統云肩的對稱美學,講解紋樣設計思路,手把手指導吉祥圖案的剪刻技巧。
同學們圍在一起,本就熟悉剪紙技藝的鴻德學子迅速掌握了云肩制作技巧,指尖的紅紙在光影里,慢慢顯露出非遺技藝的雅致韻味。最終,一件件精心制作的剪紙云肩誕生。
9月28日上午,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教育系還舉行了“非遺賦能高校 美育浸潤行動”專題研討會。參會人員既有深耕非遺領域的各級傳承人,也有專注非遺保護的研究學者,更有扎根教育一線的工作者,多元力量圍繞主題從技藝傳承到理論研究以及教育實踐展開深度對話。不同領域的與會人員各展所長,讓研討會的交流既有文化深度,又具有實踐指導意義。
這場跨越兩日的非遺主題活動,以紙為媒、以剪為筆,不僅讓鴻德校園的國慶氛圍多了幾分古韻與溫度,更讓非遺技藝從“書本”走進“生活”,從“傳承者”傳遞到“繼承者”。當師生們舉起綴滿共同創作的長卷軸時,紅紙上的文字不僅是對祖國的祝福,更是文化傳承的接力棒。它見證著非遺傳承人的堅守,也承載著教育系師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更預示著這些未來的教育工作者,將帶著這份 “剪紙匠心”,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播撒向更廣闊的天地,讓非遺之美在代代相傳中,始終與家國同行、與時代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