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 RESEARCH ACHIEVEMENTS巴基斯坦文學概述
巴基斯坦1947年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她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是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搖籃。巴基斯坦的北部地區佛教遺址處處可見,中國晉朝的高僧法顯和唐代高僧玄奘就先后到過巴基斯坦的許多地區。公元8世紀起,伊斯蘭教傳入,巴基斯坦成為南亞伊斯蘭文化的中心。巴基斯坦的文學特別是民間文學融會了上述多種文化的優秀傳統,因而促生了巴基斯坦民間文學的多樣與發達。巴基斯坦民間文學豐富多彩,故事素以優美、睿智、寓意深刻聞名,是世界民間文學的一株奇葩。
巴基斯坦的現代文學
19世紀下半葉,巴勒斯坦文學在反抗奧斯曼帝國統治中開始復興。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出現了赫利勒·貝德斯、賽福丁·伊拉尼、穆薩·侯塞尼等著名小說家和阿卜杜·凱里姆·卡爾米、易卜拉欣·圖甘等著名詩人。他們的作品描寫各階層人們的生活,表達了對殖民主義者的不滿。 現代巴基斯坦主要作家有弗·艾·費茲、納狄姆·卡斯密等。 費·艾·費茲(1911~)是一位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曾在拉合爾學院攻讀英語和阿拉伯語,獲碩士學位。1936年~1942年做英語教師,1942年~1946年在印度軍隊中任情報官,1947年印、巴分治后,做了《巴基斯坦時報》和《今日報》的編輯。50年代他曾因參加工人運動而被捕。1956年后多次訪華。費茲在30年代就開始了創作生活,曾參加過印度進步作家協會的籌建工作。他的主要詩集有《訴怨》(1941)、《風之手》(1953)、《獄中詩抄》(1956)和《壓在石下的手》(1956)等。他的詩作題材廣泛,視野廣闊,包括反對戰爭、維護和平、支持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等內容。 卡斯密(1916~)是巴基斯坦著名的詩人和小說家,1935年獲文學學士學位。自1942年起,他先后任《花》雜志編輯、《今日報》主編及巴基斯坦進步作家協會書記。1956年訪華歸國后,曾數次被捕。他的詩作大都取材于現實生活,揭露社會的不平,同情人民的疾苦。主要詩集有《獨立以后》、《鐮刀》和《最偉大的是人還是真主》等。
與“國父”相提并論的詩人
詩歌在巴基斯坦文壇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在民間廣為流行、傳唱,詩人在這個國家也備受尊崇。費茲在烏爾都語詩壇上經常被人與巴基斯坦詩圣、哲人、擁有“國父”之稱的阿拉瑪·穆罕默德·伊克巴相提并論,由此可見他在巴基斯坦現代詩壇的地位。
費茲以其優秀的詩作和傳奇的一生在巴基斯坦和南亞次大陸廣為人知,他的詩歌被翻譯成世界各種語言,流傳到各地,他是南亞次大陸唯一獲得蘇聯“列寧文學獎”的詩人,生前還被推舉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之一,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和散文,集結成冊的詩集共有9冊,散文11冊,部分詩歌通過電影、歌曲廣為流傳,為印巴人民所喜愛。除了詩歌領域,費茲在媒體界和政界也做出了杰出成績,可謂是一位擁有多面人生的傳奇人物。
對于當代中國讀者而言,費茲的名字可能比較陌生。實際上,這位偉大的詩人卻同中國有著難忘的緣分:1956年以后,費茲曾多次訪問中國,回國以后寫下了一些謳歌新中國的短詩——《北京》、《新疆》等。詩中描述了他在中國的見聞,抒發了對中國的思念之情。
女作家有巴特(1927— )的《串街游鄉的旅客》,卡迪西亞(1935— )的《饑餓的土地》,盧悌(1937— )的《山村姑娘》也為人所稱道。長篇小說為數不很多,可是獲獎作品不少。如西迪基(1923— )反映知識分子要求社會改革的《真主的大地》,女作家海德爾(1928— )用意識流手法寫的成功之作《火河》,女作家瑪斯杜爾(1927—1982)的《庭院》,侯賽因(1934— )的《悲哀世代》,穆夫迪(1905— )的《阿里普爾的艾黎》,女作家巴特(1927— ) 的《現代商隊》等。新一代作家的著名作品有伊姆迪亞茲 ·阿里的《瘋人院》和《納卡維(1923— )的《我的村莊》。劇作不甚活躍。主要的劇作有閔杜的《翻身》,賈利斯的《天亮前》,勒赫曼尼的《黑色的太陽》,穆衣因努丁的《從紅堡到郁金香地》。阿迪布的《背景》等。文學評論較活躍。
巴基斯坦體育
巴基斯坦奧林匹克協會是巴基斯坦體育界中影響較大的體育協會組織,全國性體育領導機構。巴基斯坦政府重視體育運動。在巴政府的文化、體育、青年事務和旅游部下面設有體育運動委員會,在各省均設有相應的體育機構,并在各地區(相當于縣)設有專職的體育官員。巴基斯坦體委是官方體育行政機構,負責處理和其他國家的體育往來和國際比賽,為全國體育協會開展活動籌劃資金。此外,它的任務還有:制定比賽規則,聘請外國教練員,促進民族健康事業的發展,普及體育知識,鼓勵指導人們參加全國性和國際性的體育比賽。
巴基斯坦有24個全國性的單項體育協會。它們是:摔跤、田徑、羽毛球、籃球、健美、拳擊、橋牌、國際象棋板球自行車、高爾夫球、體操、曲棍球、柔道和空手道、卡巴地(一種民間體育)、網球、馬球、射擊、墻球、游泳、乒乓球、排球、舉重、帆船等。這些單項體育協會大部分從屬于巴基斯坦奧林匹克協會。各單項協會設有地區性的分會。巴基斯坦陸海空三軍也專設有體育主管機構。陸海空三軍、警察、鐵路、航空公司和一些大的銀行等還有自己的體育代表隊。
為提高體育運動水平,巴基斯坦體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聘請外國教練幫助訓練;派遣體育隊出國訓練和參加比賽;建立訓練中心。巴基斯坦奧林匹克協會每兩年舉辦一次全國運動會,邀請一些亞洲國家派隊參加比賽。各單項協會每年都舉行全國性比賽。其中,曲棍球有全國錦標賽和阿格金杯賽。從1975年開始,巴基斯坦政府設立了運動員年度獎。根據規定,成績卓著的運動員退出體壇后將分配給酬金優厚的工作。
巴基斯坦最普及的體育項目是曲棍球和板球。各大中學校都有不少愛好者,大專院校之間經常舉行比賽巴基斯坦曲棍球隊曾獲得1960年和196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冠軍,在第 3、4、6、7、8屆亞洲運動會上也雄踞首位。墻球,近10年來一直是世界冠軍。
巴基斯坦體委于1980年 7月出版了第 1期《體育公報》(季刊)拉合爾出版《體育時報》雜志。此外,全國各大報每天都有體育版或體育專欄,報道國內和國際體壇消息
板球
板球
板球(Cricket),又稱木球,一向給人稱頌為“紳士的游戲”(gentleman's game),是一項崇尚體育精神(sportsmanship)和“公平比賽”(fairplay)的運動。板球起源于英國,盛行于澳大利亞、新西蘭、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家。板球的球季主要在春季與夏季,與在秋季與冬季踢的足球互補。 據說早在13世紀,英王愛德華一世就曾在英格蘭東南部的肯特參加過類似板球的運動。板球被譽為貴族運動,亨利八世稱板球為“國王的運動”,是英國的國球,也是英國的三大運動(足球、英式橄欖球、板球)之一。直至今日,板球還是被看成中產階級的運動。英國正在采取措施,普及板球運動。過去近20年來,澳大利亞一直是板球運動的霸主。但英格蘭的實力正在回升[1]。 板球項目是鍛煉手眼的協調能力,集上肢動作控制能力、技巧與力量為一體的綜合性運動。比賽項目為團體賽。
卡巴迪
卡巴迪有時候被稱為是一項游戲的運動,它在亞洲相當的流行,但是它卻看上去很簡單,并沒有其他球類比賽很絕妙的戰略。 卡巴迪起源于南亞,是一種狀似中國民間的“老鷹抓小雞”游戲的運動。是印度和巴基斯坦青年男子的民間體育運動項目。在平坦的場地上進行,不需任何器械。場地上有長6.40~7.32米的中線,中線兩端各坐一人或堆以衣服為標志。這項運動需要敏捷性、很好的肺活量、肌肉協調性和快速反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