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
我們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目光所致皆為華夏,五星紅旗皆為信仰。要記住,青春之火就是時代之光;要相信,愛國力量就是你我的力量。把拳拳愛國心,薈萃成殷殷報國之情。養浩然之氣,立鴻鵠之志,成不朽之業。愿以吾輩之青春,護衛盛世之中華。

《長征》李可染
講解分析:
《長征》是李可染于1978年12月在北京創作的水墨山水大作。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1959年,新中國成立十周年之際,中國革命博物館曾邀請李可染以毛主席《七律·長征》為題,創作一幅山水畫,橫構圖的《長征》由此產生,之后收藏在了中國革命博物館,這是李可染個人的重要代表作,也是新中國美術史上的新里程碑式作品。
1978年,李可染在初稿基礎上,重新創作了另一幅豎構圖的《長征》,便是這件六尺巨作。畫上題毛主席《長征》七律詩句,72歲的李可染重現與歌頌了43年前紅軍的軍事壯舉,也是向毛主席表達敬意。
李可染主張山水畫創作“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使古老的山水畫藝術獲得了新的生命。紅色題材的《長征》被認為是李可染一生山水畫創作的大成之作,歷史題材的繪畫本身不僅需要畫家在表現語言上的顛覆和強烈表達,同時要有高超的技巧保證付諸,而這幅《長征》更加切合主席詩詞的弘大氣魄。
畫面景物橫向展現,重山疊積,如犬牙高低,參差錯落,雄奇壯麗。紅軍隊伍沿狹窄山路從左往右橫越畫面。畫家成功地將毛澤東詩詞中的革命豪情與浪漫色彩視覺化。畫中山體以濃墨重色寫成,塊面厚實穩重,以留白形成的山路、水道穿插其間。全幅結構規整,筆墨精嚴,氣象萬千,是一幀文學性、藝術性與時代意義完美結合的精品佳作。《長征》是李可染先生一生山水畫創作中成就最高,是最能代表其藝術特色的作品,既顯露出作者深厚的藝術造詣,又突出反映了時代精神,是一件足以載入史冊的宏偉巨作。
長征,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鮮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回顧昨天的長征路,是為了走好今天的長征路,開辟明天的長征路。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愿祖國繁榮昌盛!
學生黨員:楊孟玥
班級:2018級國畫二班

《淮海大捷》(1959年 )鮑加、張法根
講解分析: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國共兩黨之間在軍事上進行戰略決戰的三大戰役之一,是一場決定中國人民命運的乾坤之戰。這次戰役,以戰場規模大、參戰兵力多、歷時時間長、殲敵數量多、人民支前空前為特色取得了以少勝多的偉大勝利,在中國戰爭史上,乃至世界戰爭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輝煌篇章,被列入世界百年十大經典戰役之一。淮海戰役自1948年11月6日開始,至次年1月10日結束,歷時66天。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在中央軍委和總前委的領導下,浴血奮戰,首殲黃百韜兵團于碾莊,繼殲黃維兵團于雙堆集,再殲杜聿明兵團于陳官莊。共消滅國民黨軍55.5萬余人。在戰役中,人民解放軍參戰部隊廣大指戰員不怕犧牲,英勇作戰,表現了人民戰士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華東、中原、華北等地廣大支前民工轉戰淮海戰場,冒槍林彈雨,忍風雪饑寒,為奪取戰役的完全勝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勛。一戰定乾坤。淮海戰役的勝利,為人民解放軍渡江南進、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油畫《淮海大捷》選擇了以人民解放軍在廣闊的江淮平原上凱旋挺進的宏大場面作為描繪對象:黎明的戰場上,行進中的解放軍隊伍身披金色的陽光,踏著厚厚的積雪,豪邁地闊步前行。畫面展現給我們的最動人心弦的一幕是走在隊伍最前方的推著獨輪車的支前民眾,不由得使人想起陳毅將軍曾深情地說過的一句話:“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畫面左邊,硝煙還未熄滅,前景處在陰影里的敵軍俘虜,在一名騎馬戰士的押解下退出戰場,朝著與行進隊伍相反的方向走去。畫面近景處殘破的汽車、裝甲車等交通工具也散亂地倒在重重的陰影之中,寓意深長。畫面沒有像同類題材那樣表現激烈的戰爭場面,而是用大全景的構圖,充滿象征意味的畫面,奏響了一曲雄強的軍歌。
學生黨員:石星宇
班級:2018室內設計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