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新聞
2022年9月10日是我國第38個教師節,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第10個教師節。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重要指示精神,全方位展示教師在教書育人日常工作中擔當作為、愛崗敬業、甘于奉獻的精神風貌,引導廣大師生持續向黃大年同志學習,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于9月5日—9月10日在全區開展“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先進事跡系列片展播活動。
外語系的黨員教師認真觀看了“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系列直播——把論文寫在北疆大地上,并相互交流學習體會。通過觀看直播,教師們學習到了在李教授的帶領下攻克了我國新品種肉牛種源的“卡脖子”核心技術,為內蒙古高牧業高質量發展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李光鵬教授團隊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教書育人的同時敢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獻,詮釋了黃大年精神的內涵,教師們紛紛表示被內蒙古大學李光鵬教授帶領的家畜現代生物育種團隊的黃大年精神深深感動。今后要立足崗位,愛崗敬業,教書育人,時刻用“黃大年精神“鼓舞自己。以下是教師們的心得體會。
通過了解學習“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的事跡,深受感動。作為一個大學教師,要具備奉獻精神,奉獻自己的熱情、奉獻自己的激情、奉獻自己的感情,投身于黨和國家的教育事業當中。在教學過程中要持續努力與學習,總結經驗、改進方法、因材施教,把知識有效傳達給學生。


作為一名大學教師,我要以黃大年作為榜樣,對工作充滿學習和進步之心,對學生充滿關愛之心,對祖國懷有忠誠之心,不斷增強自己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的意識,提高自己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在自己的崗位上積極完成各項任務。


通過這次學習黃大年老師的事跡,非常感動,同時也對自己工作發展有一定的思考。作為一個普通的大學教師,一定要學習黃大年的“復合體”精神:既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賡續,又有現代學術基因的發揚光大;既有不圖虛名、潛心鉆研的科學精神,又有誨人不倦、愛才育才的大師風骨。在工作崗位上要成為一位負責,認真,愛護學生的好老師,同時,在專業發展上,要有團隊精神,努力在專業和科研發展上和其他老師認真學習,團結合作,力求在專業學術有更高的成績,為國家專業建設添磚加瓦。
學習背景:據悉,為引導廣大教師持續向黃大年同志學習,教育部發布《關于開展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活動的通知》,決定2017年年底前認定200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時隔4年,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名單出爐,內蒙古大學教授李光鵬帶領的家畜現代生物育種團隊、內蒙古工業大學教授黃平平帶領的雷達技術研究教師團隊、內蒙古師范大學教授詠梅帶領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教師團隊入選。
團隊介紹
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是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啟動了“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活動。
設置目的
各地各校要以“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為示范,切實推進高校教師團隊建設,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高校教師隊伍,為加快“雙一流”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奠定基石。
團隊工作介紹
家畜現代生物育種團隊創新家畜繁殖技術,以蒙古牛、魯西牛和西門塔爾牛為研究對象,通過基因編輯、胚胎移植等現代生物育種技術手段,開展了大量開創性工作,創造性培育成生長快、肌肉發達、產肉率高與肉質好的新型肉牛種質資源,為自治區家畜繁殖技術創新和畜牧業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雷達技術研究教師團隊圍繞自治區雷達學科建設、平臺打造等方面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在草原植被、黃河凌汛、礦體滑坡等方面取得一批原創技術成果并成功轉化,獲得良好的社會和生態效益。中國科學技術史教師團隊關于數學史研究國內領先,同時開拓了中國少數民族科技史研究領域,成果具有開創性和國際性。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是黃大年精神的本質特征,他生命的意義超越了我們帶有功利色彩的習慣性思維,超越了世俗中規定的任何一種價值實現,超越了社會上固有的一些存在形式與樣態。尤其在經濟大潮如洪水猛獸般地沖擊社會的今天,黃大年教授的事跡,更值得我們學習和深思,并進一步指導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