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新聞
11月15日至16日,應蒙古國達爾罕學院邀請,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教育系教師郭珮璇、郭榮遠赴蒙古國,為當地200多名教育工作者及幼兒園教師開展了以剪紙、布貼畫和宋錦飾品為主題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制作專題培訓。兩國教師以非遺技藝為媒介,共話文化交流與幼兒教育創新,在指尖流轉的匠心中,搭建起跨越國界的文化橋梁。
剪紙培訓環節,教師郭榮為蒙古國教師詳細介紹了牡丹、葫蘆、紅魚等傳統圖案背后的吉祥寓意與文化內涵,從紙張選擇、剪刀持握、線條勾勒到鏤空技巧,一步步拆解操作要領,手把手指導大家完成基礎紋樣創作?,F場氛圍熱烈,蒙古國教師們專注聆聽、認真記錄,不時主動提問關于圖案設計、色彩搭配的細節。此外郭榮還結合幼兒認知特點,重點講解了將剪紙藝術融入學前教育課程的具體方法,幫助參訓教師通過非遺技藝激發幼兒想象力與動手能力。
講解宋錦技藝時,郭珮璇首先以圖文結合的方式生動介紹了其織造特色,以及其作為 “中國四大名錦” 之一的歷史底蘊,考慮到幼兒教學的場景需求,她沒有局限于復雜的織造工藝,而是聚焦宋錦面料的創意再利用,展示了如何將宋錦轉化為幼兒易操作的手工素材。蒙古國教師們對宋錦細膩的紋理和艷麗的色彩充滿興趣。
布貼畫教學環節則更貼近幼兒生活場景。郭珮璇從布料選擇、色彩搭配、構圖技巧三個核心要點入手,講解了布貼畫“以布代筆、以剪代繪”的藝術特點,并用草原、動物、生活場景等幼兒熟悉的主題舉例,示范如何用不同質地、顏色的布料表現物體的層次感與立體感。她現場展示了自己制作的“快樂小馬”布貼畫作品,啟發當地教師結合生活環境與文化特色進行創作。
當一幅幅充滿中國韻味的剪紙作品和布貼畫作品完成時,大家紛紛展示分享,臉上洋溢著成就感,在指尖的協作與交流中,非遺技藝成為傳遞文化溫度的載體。蒙古國的教師們捧著親手制作的剪紙、布貼畫,主動向郭榮、郭珮璇兩位老師請教作品的進一步優化思路,還熱情分享自己的創作巧思,這份在創作中萌芽的情誼,超越了語言與國界的隔閡。非遺不再是遙遠的文化符號,而是化作了可觸可感的作品、真誠相待的笑容,以及兩國教師對幼兒教育的共同追求。當培訓接近尾聲,不少教師主動交換聯系方式,約定后續繼續交流教學經驗,讓這份以非遺為紐帶的文化聯結,在未來的幼兒教育實踐中持續延伸、愈發深厚。